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】安徽理工大学学生三下乡:竹丝绕赣韵,非遗薪火少年传
发布日期:2025-08-13 阅读量:次
盛夏,安徽理工大学“薪火少年团”一行四人赴非遗竹编发源地江西瑞昌,向当地守艺农民学习编篮手艺,期盼这门乡野间的传统工艺被更多人看见。
8月2日清晨,队员们随老手艺人老奶奶学选材,“竹节要匀,竹身要直”,朴实话语藏着祖辈经验。队员们体验伐竹、破篾,锋利篾刀将竹竿剖成细如发丝的竹篾,指尖的刺痛让大家懂了“百炼钢化为绕指柔”的深意。
团队成员与奶奶共同挑选合适的竹条(拍摄者:霍洋森)
当日下午,竹编工坊内,老奶奶手指灵巧地在竹篾间穿梭,粗糙掌心的厚茧诉说着数十年的手艺积淀。队员们尝试模仿,却屡屡折断竹篾,最终只编出歪歪扭扭的篮底。"这手艺得练十年才能出师。"老奶奶的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竹编不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份耐心与坚守的传承。
团队成员在奶奶的指导下尝试编织(拍摄者:柯晴)
一天研学结束,四只青涩却诚意满满的竹篮完成。队员们望着竹篾间光影,读懂非遗传承的重量。队员们表示,希望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这份坚守,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艺的温情与价值,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撰稿:化工与爆破学院 张钊、柯晴
核稿:化工与爆破学院 曹秀军
编辑:化工与爆破学院 魏梦萍
审稿:化工与爆破学院 刘瑞
上一条: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】岳西锅巴:传统美味的传承与产业发展之路
下一条: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】智创未来—滁州高新企业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实践调研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开展